当前位置: 首页 > 动态

中国之声一线调研|浙江温州如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?

来源:央广网 发布时间:2023-06-07 15:54:20 分享至:

央广网北京6月7日消息(总台记者王泽华 浙江台记者白植清)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。自古以来,人与海洋相伴相生。沿海居民靠海吃海,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着大海的馈赠。然而,一度粗放的滨海养殖等产业也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破坏。如何可持续地利用海洋,挖掘这片深蓝中蕴藏的巨大宝藏?如何让海洋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得益彰?成为人类永恒的课题。


【资料图】

浙江温州,在北宋时就是港口重镇、对外贸易口岸,素有“商行天下”的传统;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世代与海相伴。但近代以来,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,这里的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趋突出,海洋污染、非法采砂、台风侵蚀等问题,都困扰着当地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挺进。当地如何破解这些难题?

“生态修复后,外地人都留在这里过年”

说起浙江温州洞头区东岙沙滩实施大规模生态修复之前的样子,洞头区海洋生态与藻类研究院院长李昌达记忆犹新。当时,由于过度采砂、生活污水排海等一系列问题,原本的天然沙滩逐渐消失,一个个排污口就像一块块生态伤疤,烙印在东岙村的海堤之上。

李昌达说:“三条管子,排污的、洗菜的、洗衣服的,都是直接排下去。下面每一个窟窿都是黑的,并且很臭。2016年之前,我们这个海岛确实有很多问题,受到自然灾害、人为活动的影响,当时的环境是每况愈下。房子租出去都没用,租出去都亏本。现在租出去开餐饮,从2000元到现在一年租金六七万元,翻了三四十倍,但还是有很多人来租。2019年春节的时候,很多外地人住在这里过年,以前从来没有。”

浙江温州洞头区东岙沙滩修复前(图片来源:浙江省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)

浙江温州洞头区东岙沙滩修复后(图片来源:浙江省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)

巨变,就发生在七年前。2016年,温州市洞头区成为全国首批8个蓝色海湾整治试点单位之一,利用“生态杠杆”撬动了产业崛起、海岛振兴,让海岛群众换了一种“靠海吃海”的方式,走出一条既彰显海韵、又留得住乡愁的绿色发展道路。实施“破堤通海”、建设“生态海堤”、开展“退养还海”等。李昌达介绍,随着系统修复持续推进,如今洞头岛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%,空气质量优良率97.5%,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7.17%。

李昌达表示:“我们通过海洋生态修复,推动经济发展。洞头有302座岛屿,14座岛上有居民。这个村适合发展旅游就搞旅游业,像东岙村70%的居民原来是搞渔业的村民,现在基本在家门口搞休闲旅游产业;那个村适合传统养殖就搞养殖,比如羊栖菜、紫菜、大黄鱼,‘两菜一鱼’是洞头的特色产品。我们不鼓励千篇一律,大家同质化,每个村都一模一样,这样不好。通过修复沙滩和周边的生态廊道,包括村庄的环境,促进老百姓的固定资产增值。像这种石头房,原来5万元都没有人要,现在50万元都不愿意卖。”

营建红树林,传统养殖业提质升级

通过“近自然”理念修复海洋生态,给传统养殖业提质升级蹚出一条新路。浙江温州苍南县沿浦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陈诗凯介绍,浙江是中国红树林分布的最北边界,苍南县沿浦湾已拥有我国最北、规模最大的红树林。而正是这些从2014年开始修复营建的千亩红树林,不仅解决了滩涂养殖、互花米草挤占滩涂湿地等难题,更让一度长势不好的紫菜喜获丰收,蛏子、青蟹、弹涂鱼品质更上层楼。

陈诗凯强调:“以前周边地区也种了很多紫菜,去年、前年都有大病,造成颗粒无收,现在我们这里收得很好。紫菜、海带对水质很敏感,红树林,可以把其当成一个巨大的净水器。我们每个季度对水质都有监测,对重金属和氮磷等进行吸收。从没有种到它长大、面积的扩大,变化是很明显的。这里本来是中国紫菜之乡,最多的时候是18000多亩,后来就萎缩到只有三四千亩,很多以前种植紫菜的就不养了,出去打工了。2019年红树林长大了,紫菜慢慢好起来,去年是很明显的特别好,种植户平均收入能够超过20万。”

浙江温州苍南县沿浦湾红树林(图片来源:浙江省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)

陈诗凯介绍,看到红树林巨大的生态效益,当地着手构建了“红树林种植—生态养殖耦合”共存模式,也就是在红树林种植区周围设置6200亩大型生态养殖区,覆盖底栖生物增殖与开发利用、蛏子与泥螺苗生态养殖、海蜈蚣粗放化增殖与有序采捕、稻蟹生态混养、紫菜海带全产业链养殖等领域。以往在本地都供不应求的青蟹,现在不仅产量明显提升,还有了红树林生态品牌的加持,销路更广了。

陈诗凯表示:“青蟹、跳鱼就很明显地多起来,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了一个企业,现在就推出红树林青蟹这个品牌,青蟹在这里根本不用担心销路。现在已经跟一些生鲜电商签订合同协议,企业也想经营红树林,试运营的一个月销量很好。关于抓海蜈蚣方面,我们在滩涂上面分区域,比如这区域抓一两个月,我们就强调抓大留小,让其繁衍生息,之后再抓另一区域的海蜈蚣。实际上这样的轮捕收获量很大,也比较轻松,不用跑来跑去。”

生态导向、文旅融合、蓝碳交易

探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

随着传统产业依托生态修复进入更加良性的循环,如何继续发掘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,成为当地正在思考的问题。如今,全国首例海洋生态修复类EOD项目(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)在温州市洞头区诞生;总投资超350亿元的“168生态海岸带建设”也落地苍南县。苍南县旅投集团总工程师周茂德介绍,该项目是当地“十四五”期间重点推进的项目之一,以环海公路串联沿途海岛、沙滩、渔港、山水、古村等山海自然资源。

周茂德说:“168生态海岸带是浙江省内4个生态海岸带先行段之一,山海资源特色禀赋。蒲壮所城有600年的抗倭海防文化历史,矾矿有600年的工业文化历史,还有碗窑古村落有600年的农业手工艺文化历史,霞关有600年的海港文化,串联整个沿线,辐射范围比较广。我们打造了将近26处的驿站,游客到这里,可以得到很好的观景和休憩体验。”

浙江生态海岸带温州(苍南)168先行段(图片来源:浙江省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)

如今,浙江温州还不断在生态价值转化上下功夫。据了解,浙江省首单红树林蓝碳交易启动仪式将于6月8日在温州苍南进行。红树林能够捕获与储存大量二氧化碳并永久埋藏在沉积物里,是地球上固碳效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,也是滨海湿地海洋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之一。浙江温州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苏中坚介绍,本次交易是浙江省培育蓝碳交易市场意识,探索和试验碳排放交易程序的首次尝试,将为推动蓝碳资源的市场化进程贡献力量。

苏中坚表示:“比如企业有污染且不达标,如何消除污染、如何整改、如何扩大再生产等,这些都可以通过购买碳汇来抵扣,这个目标就能实现。通过蓝碳交易,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。浙江省蓝碳交易我们将是第一单,接下来全国要有统一的蓝碳交易标准,我们这里是一个重要的依据。”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亚洲礼仪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  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