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动态

华侨文化题材创作“狂飙”,省内外专家为江门支招 每日消息

来源:羊城派 发布时间:2023-07-04 23:04:27 分享至:

文/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邹宸图/主办方供图

7月1日,“华侨文化题材戏剧创作专题座谈会暨剧本改稿会系列活动”在江门开平举办。本次活动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、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,开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。来自省内外知名专家围绕“如何推动华侨文化题材戏剧创作”和“江门戏剧作品及江门现象”展开了深入研讨。会后,主办方还举办了第五届广东省戏剧文学奖——江门话剧剧本改稿会。

“江门戏剧现象”端倪初现


(资料图)

本次座谈会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主持。他表示,近年来仅广东省以“侨批”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就有4部,加上福建等地的有6部以上,在一定程度上产生“撞车”。江门在华侨文化题材创作上不断深挖,创作了6部华侨题材作品。

“江门地区只有一个粤剧团,却创作演出了多达18部不同规模、不同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。”王炜关注到,江门的作者创作热情高,在宣传文化部门的支持下,通过自建团队、与省内团队合作、与国内剧团合作等多种方式,创作演出了一批在省内较有影响力的作品。同时,他们的业余剧社非常活跃,展现了良好的创作活力,形成独特的“江门戏剧现象”。

主办方表示,华侨文化题材是广东剧目策划中心关注的重点题材规划的领域之一。这次邀请国内学者、作家到江门召开座谈会,就是为了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出更高质量、更加多样的华侨文化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,同时推动江门戏剧创作的高质量发展,把好剧本创作的第一关。

中共江门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陈冀在会上表示,近五年来,江门创作了粤剧《碉楼》、话剧《大道无疆》、舞剧《侨批·家国》、音乐剧《小鸟天堂》等大型戏剧作品,得到了专家学者及观众的广泛认可,初现“江门戏剧现象”端倪。江门文化历史底蕴丰厚,陈白沙、梁启超、李铁夫、戴爱莲等一批历史名人名家,共同构成了侨都人文精神的底色。接下来,江门将努力推动实现向侨都文化大观、文化创新大观、国际传播大观的转换,以“江门戏剧现象”作为新起点,努力打造更多新的华侨文化题材戏剧作品。

专家为华侨题材戏剧创作献策

座谈会上,江门文化研究学者、五邑大学教授谭金花介绍了江门的华侨历史文化特点;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、小说家熊育群以长篇小说《金墟》为例,分享了华侨文化题材文学创作的经验。与会专家对江门的华侨题材戏剧创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。

剧作家、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表示,江门的华侨文化“繁星璀璨”,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江门华侨文化的精神内核,做好顶层设计。其次,要加强江门华侨文化的宣传辐射性,在深挖其现代性、当代性价值的同时,以“江门的就是中国的”开放包容姿态,积极链接省内外优秀资源,扩大江门华侨文化的影响力,齐心协力共同讲好江门故事、中国故事。

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宋宝珍表示,在华侨题材戏剧创作上,第一,要塑造独特的人文景观和鲜明的江门形象。挖掘碉楼背后的深刻内涵,把侨乡古镇的文化韵味展现出来。第二,要凸显地域特点与传扬现代精神。这不仅仅体现在舞台道具的现代化,而是人的现代性,要落实到具体的人物刻画上。第三,要文化寻根意识和开放包容胸襟并举。加强对华侨文化中的寻根意识和包容意识的描绘,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一种集中体现。第四,要数量的累积与质量的提升并进。建立戏剧创作的良好生态环境,大制作与小戏小品齐头并进,基底搭建稳固,塔尖自然出现。

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、一级调研员唐国华认为,江门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,要做好规划谋略,紧扣“去”和“回”两个字,深挖华侨刻在基因血脉里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和文化传承,通过表现华侨的顾家爱国、文人风骨,凝聚民族精神,向全国、全世界展示华侨戏剧题材内涵中的现实意义。

此外,剧作家、一级编剧王俭,《剧本》副主编、编审武丹丹,《文艺报》新闻部主任、评论家徐健等专家也贡献了独到的见解。

(更多新闻资讯,请关注羊城派 pai.ycwb.com)

来源 | 羊城晚报•羊城派责编 | 李力校对 | 潘丽玲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亚洲礼仪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  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